古代家具收藏:藏的是文化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1-11-04
分享到:

  市场越热,人的头脑就越要冷静,正因材质的稀缺,我们才更不能只关注材质。“黄花梨也好、紫檀也罢,我们不能把目光只盯紧在材料上,一定要把眼睛与头脑放在传统家具所附加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上。收藏,归根到底玩的是文化,万不能本末倒置。”
  

诗仙李白的《静夜思》流传至今已1200多年,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妇孺皆知。有专家考证,李白诗中的床绝非今天睡觉的床,而是胡床,简单地说,是类似躺椅、马扎之类的坐具。“过去我们是席地跪坐,后来是垂足胡坐,说明椅子已经出现了。家具的演变,首先明确地反映出中国人千百年来起居方式的改变。 “古代家具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可以说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乃至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特别是在明 清时期,社会稳定,贸易发达,大量名贵木材从南洋诸国进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

今天,喜爱传统家具的人太多了,又因市场“钱景”异常明朗,爱好者迈入这个圈子的步伐未免变得急迫起来。消费与收藏是大相径庭的两个概念,“收藏的本质是 积累知识、积累财富的过程。”建议每个收藏爱好者都应该有两个准备: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多看多听不会错,然后再找个正经的好老师或好朋友。

 文徵明有位弟子叫周公瑕,在其使用的那把紫檀木扶手椅靠背上,就刻有这么一首五言绝句:“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诗虽写得夸张,但却充分流露出了他对那把紫檀木扶手椅的迷恋之情!另有一件制作于万历年间的书桌,上面也刻有“材美而坚,工朴而研,假尔为冯(凭),逸我百年”的四言诗,淋漓尽致地显示出了其主人拥有它时的那份难抑的欣喜之情!

  文物收藏,不仅是一种投资,更体现了一种文化;明清家具,不仅是一种物质,更蕴含着一种精神。

  因此,明末清初的黄花梨、清三代的紫檀家具固然值得收藏,但明代的铁力木家具,清中期之前的榉木、楠木家具,乾隆之后的黄花梨、紫檀家具,清末民国的酸枝家具。只要是美的,同样值得收藏。所谓美,应似美女,无懈可击,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又似作文,行云流水,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可不止。美的家具都清晰地承载着设计制作者的思想,无言地述说着其深邃的内涵,类似于文章之上乘者,是“以金刚宝石为内容,以无色透明的水晶纸包之”。


 至于明清家具优劣之争,更是没有意义。就如诗发展到唐五代出现了词,词到了苏轼笔下又由歌辞之词演变成诗化之词,我们不能以诗的审美标准来要求词,或以歌辞之词的要求来比照诗化之词一样,我们也不能以明式家具标准来衡量清式家具。清式家具应该、也只能“别是一家”。个中的意义正如兼好法师说的:“偿仇野之露没有消时,鸟部山之烟也无起时,人生能够常住不灭,恐世间将更无趣味。”仇野为墓地之名,鸟部山则是火葬场所在地。试想,明清家具艺术中若没了争奇斗艳的清式,只有“尚古朴,不尚雕镂,即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的明式,岂不太单调了?

  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家具,也能成为审美对象,引领人们修身养性,培育人们的闲情逸致,去浮躁,平火气,简直不可思议。难怪一位西方研究专家称中国的明式家具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

 一件精品家具,可以价值连城,但对于一位收藏爱好者来说,给予其心情上的愉悦,却是无法用车载斗量的。

  有专家说,值得收藏的明清家具是两类:一类是明代中后期和清早期的明式硬木家具;另一类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宫廷清式家具。

  如果仅从投资角度讲,这话不错。上述两类家具,前者多是在文人的参与下制作的,后者则往往是由皇帝亲自监督、宫廷艺术家指导制作的。这些硬木家具不仅年代较早,而且设计精确,用材精良,做工精致,最具升值空间。但投资的意义仅占了“收藏”的一小部分,“收藏”的三昧所在,在于鉴赏的愉悦,拥有的愉悦。即使是短暂的鉴赏,瞬间的拥有,其愉悦之情也是难以形容的。

 拍卖会中各种家具藏品屡创新高,又掀起新一轮家具收藏和交易的热潮。但是如果收藏市场缺失了最基本的对于古家具历史价值的认识,则这种收藏的高温炙热状态将能持续多久?是根据蓄意炒作的人们和一些伪装成权威的得力渔翁们编织的虚妄的未来价值而波动么?

  你看那普洱茶的风潮已过,其价钱也从天价步入人家,风雨之后,人们似乎明白了炒作者们的罪恶。如今古家具收藏也面临同种境地,借陈宝光先生的话献给藏者:“如果你要买它,你最好真的喜欢它,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你才能看到它无限的魅力,而不仅仅是它的财富价值,你也不会因为它的价格起落而七上八下,真要那样,那还不如直接去买股票”。